遵义在线

遵义本地生活资讯平台

遵义公司文化绘画素材(遵义宣传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遵义公司文化绘画素材,以及遵义宣传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遵义精神"?

遵义精神与遵义发展 中共遵义地委副书记 龙超云 遵义精神:实事求是 崇尚科学 艰苦创业 排难争先 遵义精神的形成与概括 遵义,因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而名垂青史,以源远流长名人辈出的黔北文化而引人注目,依茅台国酒为代表的名酒之乡而享誉天下……。因历史上开发较早,深受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遵义是贵州省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7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5亿元),财政收入近17亿元;粮食、油菜、茶叶、肉类、蚕桑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乡镇企业发展,非耕地开发,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均走在全省前列。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长征文化每年吸引几十万人次前来参观和游览。遵义已成为贵州的一块经济热土和文化圣地。 在有“遵义”这一名称的1300多年里,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遵义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积淀了丰富而瑰丽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最终升华为一种自强不息、代代相传、不断更新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引导和激励遵义干部群众在新的实践中焕发建设家乡的智慧干劲和创造力,共同努力开创新的业绩。 中共遵义地委在大量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于1996年11月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的时候,正式把这种精神明确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长征精神为主体,以遵义历史文化为背景,融汇时代精神,逐步形成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艰苦创业,排难争先”的遵义精神,要求全区各级党委和干部群众树立和弘扬遵义精神,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半年多来,遵义精神不仅得到全区干部群众与各界人士的认同,而且正在成为遵义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积极推动遵义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遵义精神的丰富内涵 遵义精神是遵义人民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是遵义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吸收和融汇的结晶。遵义精神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1.黔北文化的历史底蕴。汉文化在黔北历史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在遵义,汉有三贤:盛览、尹珍、舍人;清有三儒: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他们接纳贤士,开办学校,传播文化,研究学术,兴办实业,促进了古播州(遵义)文教事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杨粲墓、黎庶昌故居、蜀汉石刻、望仙台石窟、袁锦道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址。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孕育了一代新的文化名人,如黔北作家群体中的蹇先艾、何士光、李宽定、石果、石定、石永言、李发模、赵剑平等人,书画界的孟光涛、祝焘、叶景文等人,外交界的文化人宦乡、韩念龙等人,都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熠熠生辉。遵义不仅人杰而且地灵。如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千瀑之市、楠竹之海、桫椤王国、丹霞地貌”的赤水市,拥有原生森林生态和奇特丹霞地貌的习水三岔河等自然风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志士。黔北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本意识和热爱自然、珍视文化、追求文明的人文精神,通过各种文化传播而代代沿袭继承下来,成为遵义人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烙印,为遵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2.遵义会议的特殊内涵。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长征之所以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在遵义会议后,彻底脱离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根据中国的实际指导中国革命,根据党的实际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处理中国革命的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是开端。实事求是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遵义这块土地,鼓励遵义人民积极开拓进取。 多年来,在遵义的广大干部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表现在:不懈追求政治理想而英勇奋斗,艰苦创业;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义地情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执行上级方针政策,不照抄照传;虚心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不照套照搬;不断深化地情认识,因地制宜;不盲从,不附合,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些工作作风,推动了遵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遵义地区48年来的建设成就,无不闪烁着实事求是的光辉。遵义会议为遵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 3.浙大西迁的思想传递。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一支文化长征的队伍由浙江出发,1940年到达遵义,这就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遵办学7年,为我国保护了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如竺可桢、王淦昌、苏步青、陈建功等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同时培育了一大批包括遵义籍青年在内的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队伍,并把先进的科学文化引入西南地区,把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思想与遵义历史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相得益彰。英国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于1944年两次到遵义,对浙大科研水平学术空气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东方的剑桥”。今天,遵义开发利用的电力资源、锰矿资源、生物资源和至今仍在大面积栽种的蚕桑、茶叶、油菜,就是当年浙大帮助引入的。浙大在贫困和苦难中,培植和成长起来的科学思想、求是作风和创业精神,使遵义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战胜愚味无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重视坚持和发展人类在探索外部自然和自身奥秘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求知探索的理性精神,客观认识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建的协作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等等;更加重视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遵”战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环境。科技进步已成为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10多年前就开始推行农业适用技术“五突破”,到目前,粮食作物种植基本实现了杂交化、良种化,规范化。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两段育秧、玉米和油菜育苗移栽,以及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等适用技术推广面积已达90%以上。在粮食增产因素中,科技贡献率达35%,粮食总产量由1985年的13.72亿公斤增长到1996年的26.8亿公斤,年均递增6.27%,在农业人口增加到58.64万人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粮食产量仍增加到469.6公斤,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科学技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了人们的思维进步和开放开明的进取心态。崇尚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遵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石。 4.改革开放的实践结晶。改革开放18年来,遵义地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地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展开工作。从1986年至1996年,遵义地区在正确认识地情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既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符合遵义地区客观实际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原则。如“把全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富民上来”;“放开,搞活,富民”;“三让利,三不搞”;“拆掉城墙,发挥优势,靠紧重庆,挤进沿海”;“中路突破,两翼展开”;“稳征,减购,压销”;“超双千,奔小康,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在发挥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主攻二三产业”等等。这些发展战略思路和政策原则,有力地推动了遵义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八五”计划圆满完成,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于1995年底就提前翻了两番。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遵义地委、行署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长征精神;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奋斗、牺牲、革命、科学”的求是精神;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遵义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遵义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富有生机的时代特点。 5.党中央、各级领导和人民的期望。邓小平同志3次到遵义,对遵义的发展寄予了深切的希望。江总书记两次视察遵义,充分肯定了坡改梯工程。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及许多中央国家部委领导都到过遵义,给遵义巨大的支持和鞭策。省委书记刘方仁同志要求遵义地区到2010年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人民生活最富裕、社会治安最稳定、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最好的地区之一。省委副书记王思齐同志肯定了桐梓的经验后,要求全省上下都要有一种风风火火干事业的作风,有一种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新的形势下,遵义人民迫切要求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更快提高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所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领导的期望,遵义地区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为遵义精神提供了动力。 遵义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现在,遵义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动力。遵义精神的提出,本身就是对遵义客观实际和历史文化的再认识。这种再认识大大激发了遵义地区干部群众热爱遵义、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鼓舞了全区人民不甘落后、艰苦奋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信心。这种再认识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遵义在全省的地位和条件,更加客观地估计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增强了加快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力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树立和弘扬遵义精神,使各地各部门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原来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比如,遵义市凭借名城优势,强化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工作;遵义县树立人均意识,在忧患中奋起;桐梓县着力于桐梓速度、桐梓效益,塑造贵州北大门形象;作为贫困县的正安县以“打不了团体冠军,也要打单项冠军”的气势,抓住重点工作;习水县力攻国有企业改革难题,努力营造“团结、务实、高效、服务”气氛,树立习水新形象。 “两手抓”的意识逐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所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认识到,就经济抓经济,是不懂经济的表现,最终也抓不好经济;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工作上基本上做到了“三个纳入”,即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纳入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和党政领导班子的目标责任制,做到“思想上树位子,工作上建班子,方法上出点子,投入上进盘子,考评上有尺子。”在实际工作运行中,实现了“三个同步”: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前进。 各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各县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地委提出的凝聚力工程、遵义形象工程、文明示范工程、人才工程,开展了各具地域和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人才兴遵义,文明示范办实事,凝聚人心谋发展,塑造遵义新形象的工作态势和工作局面,正在遵义地区蓬勃推开和全面拓展。 总之,发扬遵义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就是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把饱满的工作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遵”战略;就是立足基础差、底子薄的地情实际,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学习大关人苦干实干,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热情,把遵义的工作做得更好;就是有知难而进,抓住机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昂扬气势。“遵义精神”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充实新的内涵,成为鼓舞人民,引导人民,激励人民的精神动力。

鸭溪镇的文化底蕴

鸭溪镇地处中国黔北川南盛产名酒的“金三角”地带,与茅台酒、五粮液、泸州大曲、董酒、郞酒同处于长江上游名酒线上,是得天独厚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与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及现代科技相结合,酿出了这批璀璨夺目的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名酒,同时也造就了闻名遐迩的独具风格的“酒中美人”--鸭溪窖酒。

鸭溪酒历史悠久。据彝族文献《献酒经》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鸭溪镇的古彝民就开始酿酒;汉武帝时期更有名骚朝野的夜郎国“构酱酒”。鸭溪汉墓出土青铜提梁壶,是西汉夜郎时代的酒具,这印证了鸭溪镇拥有两千多年的酒文化历史。鸭溪镇历代承接精湛的传统酿酒工艺,屡有名酒。乾隆年间,著名史学家、地理学家、诗人洪亮吉在品尝鸭溪美酒后,留下“酒边人生住,花里径纵横”、“客醉连宵雨,花残昨夜风”的名句。并且还赋诗一首《鸭溪行馆》描述当时鸭溪镇的酒文化:“一巷黄鹂语,多于鸡犬声。酒边人去住,花里径纵横。戍光上楼见,山泉傍榻生。居人勤最力,月黑未归耕。”

光绪年间,商人赖广兴开办“广兴祥酒坊”,并酿制出遐迩闻名的“雷泉大曲”。20世纪30年代,何清荣、何清华兄弟在其基础上酿制的“荣华窖酒”,名噪西南,远销江苏、两广和香港。民国浙江大学张其昀教授主编的《遵义新志》记载:“酒为贵州名产,尤以回沙最为驰名,因产地而著称。茅台为旧府属仁怀县西之村落,酿造最为得法。遵义密迩仁怀,县西之鸭溪场,亦深得茅台酿造之法,产酒有‘次茅台’之称,又以‘雷泉’驰名。”鸭溪窖酒又称“二茅台”,由此得名。

建国后,在原荣华窖酒厂旧址上组建了鸭溪窖酒厂,其生产的“鸭溪窖酒”系列更是闻名全国,并大量出口海外。长期以来,鸭溪酒秉承传统酿制工艺,以优质纯粮为原料,辅以优质矿泉水——雷泉水,在自然天成的酿造环境中,一直保持着“窖香浓郁、绵甜爽净、幽雅细腻,余味悠长”的风格,其“浓中带酱,浓头酱尾”的风味自然天成,并屡获国内外大奖。

建国后,鸭溪酒业秉承优良的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出浓香型白酒鸭溪窖酒、鸭溪酒王、黔酒王等系列产品,蝉联历届贵州名酒,荣获中国驰名白酒精品、中国文化名酒、轻工部优质产品、轻工部出口新产品奖、中国酒王、全国消费者信得过新产品、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金奖、泰国王金像奖等国际国内数十项荣誉。

目前,“鸭溪” 系列产品主要有:“鸭溪酒王”系列、鸭溪青花系列、鸭溪2008系列以及鸭溪窖酒系列等。

除此之外在鸭溪镇还广布着酿酒的农户,这些酿酒的农户主要酿制苞谷酒(玉米酒),苞谷酒是鸭溪镇农村办酒席的首选,这些农户酿制的苞谷酒一般销往本镇和枫香、乐山、泮水、平正、洪关、南白等乡镇。一般来说,苞谷酒放在火炉上温着最好喝。鸭溪镇酿酒散户历史悠久,有的酿酒农户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比如鸭溪镇仁合村一、二村民组的一些酿酒农户就有达五十年的酿酒历史。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鸭溪汛,是清代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驻防巡逻之所,鸭溪有时驻军多达一千余人。随着巴蜀、荆楚商业文化的渗透,鸭溪先后修建了“四川”、“湖南”、“江西”会馆。清末,四川自贡井盐经仁怀到鸭溪集散,形成“永兴”、“太和”、“席兴”、“隆兴”四大著名盐号,每月有盐夫1500人过往,集散盐6000担,每天往来盐夫、行商坐贾、驻守官兵集于鸭溪。民国时期有盐防军之称的“内二警”的一个连长期驻扎鸭溪。

明清时期,鸭溪镇是川盐从仁怀茅台岸(仁岸)转运刀靶水、遵义城的“旱码头”;光绪年间已成为黔北商贸重镇。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地方绅士、社会名流、富商巨贾出资修建了茅台至鸭溪的沿路,路长一百五十里。此路起于茅台,沿途经杨柳村、南坳、烂田湾、石子坝、两路口、蚂蝗沟、怀阳洞、庙林场、鸡扒坎、水渡河、坛厂、眀广寺、坛丫口、三十湾、二郎岩、长干山、李村、倒流水、青坑、枫香坝、白腊坎、四牙坝、豺狗坳,终点鸭子口(先为兴隆场)。清代至民国时期,鸭溪镇是川盐经赤水、仁怀,由鸭溪转口至贵阳的必经地。有鸭溪、闫王水(鸭溪镇仁合村上坝)、花苗田、苟坝、纸房、干溪至茅台,鸭溪、石板场、芦岩、刀靶水至乌江,鸭溪、金刀坑、乐民城、八里水、马坎关至遵义城等三条古运盐大道连接山里山外。一些遵义文人,曾留有文墨描述鸭溪古盐道文化。 贵州鸭溪酒业有限公司,系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控股、江苏江阴威尔顿印务公司、贵阳永吉印务公司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位于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326国道(二级干线公路)紧邻公司厂区。 公司有管理人员及生产工人200余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8人(工程师、技师)、高级酿酒师4人、高级品酒师2人、省级评酒师3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3人通过全国职业经理资格认证。总资产7100万元,注册资金2600万元,拥有制曲、酿酒、调酒、包装生产线及先进检验检测等配套完整的设备,年半成品酒生产能力3000吨,年包装生产能力10000吨。

公司产品系浓香型白酒,主要有鸭溪窑酒、鸭溪酒王、鸭溪广兴祥三个系列数十个品种,形成高中低档、高中低度较完整的结构体系。2004年新开发广兴祥酒与三星酒王经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检测,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优级标准,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白酒质量优秀产品。在2010年中国白酒企业百强名单中,贵州鸭溪酒业有限公司排名第53名。

贵州鸭溪金元发电运营有限公司,2005年11月2日,成立贵州鸭溪金元发电运营有限公司负责鸭溪电厂生产运营管理。鸭溪电厂工程是贵州“西电东送”第二批项目之一,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首台机组2005年1月19日投产发电移交生产,2号机组6月25日投产发电移交试生产,3号机2005年12 月8日并网发电,4号机组2006年8月8日投入商业运营。截止到2005年12月5日累计发电32.71亿千瓦时。 1号机组投产当年连续生产253天,荣获“2006度第十一批中国企业新记录”称号,到2006年12月止,累计发电突破100多亿千瓦时,2005年获全省纳税50强企业之一,遵义市先进企业等。2014年5月31日24点00分,鸭溪电厂年累计发电量20.54亿千瓦时,其中5月累计发电量5.72亿千瓦时,创今年单月发电量新高。

鸭溪电厂工程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占51%股份和贵州西电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占49%股份出资建设,项目动态总投资49亿多元。2005年9月27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需要,为促进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发展,进行资源整和,发挥各自在能源开发领域的人才、技术、资金、 管理和项目核准批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遵义县南江贸易有限公司,2004年由简传刚个人独资兴建、创办遵义县鸭溪镇南江煤炭筛选场。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于2007年11月8日将原筛选场整合,注资2000万元成立遵义县南江贸易有限公司。2008年6月,公司在遵义县鸭溪镇仁合村(326国道、杭瑞高速公路旁)购地100余亩,筹建新厂。2011年,公司生产基地位于遵义县鸭溪镇,占地100多亩,所属洗煤厂三间,年入洗原煤100万吨,下属汽车队一个,购有大型货车30多辆,职工人数180余人,产品以其优异品质远销两广、两湖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年销售额5亿元,利税1500多万元。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公司已经成为遵义市煤炭精洗加工行业的核心企业。

贵州航天特种车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吐鱼村,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本12000 万元人民币,进行航天产品、特种车辆研制、改装、制造;客车、专用车制造;车辆配件、汽车销售(轿车除外)、汽车维修;钣金、汽车模具、冲压、非标设计制作加工销售;钢架结构产品设计、制造及安装;汽车有关技术咨询服务;农机产品生产、销售;门窗制作、房屋租赁;货物与技术进出口业务。 2010年遵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鸭溪镇仁合村及县属其他乡镇的三个村各规划用地500亩,开辟“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以免费或低价租凭方式提供创业场地。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孵化。

2011年2月23日,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遵义县人民政府主办,遵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鸭溪镇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现场招聘洽谈会在鸭溪镇隆重举行。招聘会共提供103家企业,省内44家、省外59家,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了7000个岗位,活动当天共接待各类咨询服务5000余人次,达成意向性协意1763人。

遵义有什么独特的文化?

吃穿住行都有和别处不一样的地方。贵州遵义市处于西南角,属黔北。

有好吃的黄糕粑,凉拌粉,冰粉,羊肉粉等等。

有红色革命圣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海龙屯也是有非常丰厚深远的历史文化。

人上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是讲西南官话,遵义话。

遵义历史

今遵义市,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巴、蜀、夜郎等邦国的领地。秦汉时期置犍为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播州。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改置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平越军民府(隶贵州)。清初,遵义府改属贵州省。辛亥革命后,废弃府的建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遵义县城(即今红花岗区)。1949年11月黔北各县先后解放,设置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今为遵义市。

遵义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在其文化的深层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闲的灵气,和本土少数民族勤劳、质朴、骁勇的锐气。从现存文物上看,位于红花岗南郊的杨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艺精湛,结构规模宏大,墓内残存的铜鼓,陶器等物都工艺精细,文饰雕镌,其与其他中原同时代文物相比,并不逊色,可见当时遵义的文化艺术已相当发达。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她是黔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长征时期的遵义会议更是划时代的一笔。

展开

关于遵义公司文化绘画素材和遵义宣传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Powered By Z-BlogPHP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