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卡帕待遇,以及卡帕公司福利待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361,鸿星尔克,耐克,德尔惠,安踏,贵人鸟,李宁,他们专卖店店员导购待遇怎么样?
谁说国内的品牌好一点 比如我们在成都时代奥特莱斯里卖李宁专卖一周的销售是10多万 耐克阿迪是30多万 我们的3陪 这就是差距 就连卡帕也比我们好 李宁都是国内品牌 阿迪耐克都是国外一线品牌
谁是棋王
追溯国际象棋100多年来产生的14位世界棋王的经济生活以及他们对待钱的态度,可以清楚地了解国际象棋比赛奖金与日俱增的原因。●只有荣誉没有钱
斯坦尼茨是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一个只获得荣誉而贫困一生的世界棋王。在斯坦尼茨时代,下国际象棋还不能成为挣钱养家的途径。然而除了具有非凡的数学天才外,斯坦尼茨一无所长。为了国际象棋,他甚至牺牲了科学。生命的最后几年,斯坦尼茨体弱多病,而且患有严重的神经紊乱,最终在精神病院里,没有给妻子及年幼的子女留下分文。●见比赛就要钱
也许是看到了自己前任的惨状,第二位世界棋王德国人拉斯克在任何一次比赛前都会向比赛组织者提出要钱。拉斯克还是历史上第一个索要参赛出场费的棋手。●见面礼1万美元
古巴人卡帕布兰卡成为世界棋王后,他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向他发出挑战的世界冠军候选人必须拿出1万美元作为见面礼,否则别想让他接受挑战。为了具备这一苛刻的条件,第四位世界棋王阿廖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凑够1万美元。●贫病交加
俄罗斯人阿廖欣多年来一直都生活在贫困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前往西班牙挣钱,后来又到了葡萄牙。阿廖欣病得很厉害,眼睛几乎失明了,但下棋的酬金远远不够医治疾病的费用。●衣食无忧
荷兰棋手尤伟衣食无忧,但并不是由于下棋,而是他的职业使他终身无忧。他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博士,这一职业在上个世纪30年代确保他得以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世界棋王中很少有人像他那么自在:下很多比赛,写很多书,而且在担任国际棋联主席后几乎走遍了全世界。●有待遇没有钱
前苏联的博特温尼克是第六位世界棋王,也是前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棋王,他受到了苏联政府的保护,拥有豪华的住房、汽车、别墅以及其他优厚待遇,但没有大把的钱。●靠国际棋联补贴
斯梅斯洛夫同样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给予的国家级待遇,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幸运的是,俄罗斯人伊柳姆日诺夫担任国际棋联主席后,专门给前世界棋王们设立了一项特别奖金。如今,斯梅斯洛夫每月可从国际棋联那里领到1000美元的零花钱。●花钱买得美人笑
前苏联的塔尔恐怕是世界棋王中最不爱钱的,他把比赛中所挣的钱大部分花在与女人们一起玩乐上面。●一夜暴富
彼得罗相成为世界棋王后,一下子变成了亚美尼亚民族在世界上的象征。当他戴着桂冠回到亚美尼亚首府埃里温时,亚美尼亚人赠送给他的礼物整整有100万件。●收入像业余棋手
1968年前苏联的斯帕斯基在世界冠军候选人赛中大胜丹麦国际象棋大师拉尔森,斯帕斯基说:“拉尔森棋下得像业余棋手,收入却像职业棋手,而我的情况与之相反,棋下得像职业棋手,但收入却像业余棋手。”斯帕斯基的说法丝毫不夸张,这场比赛的奖金总共只有230美元。●不给钱不下棋
菲舍尔,这位生活在美国的棋王是最早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棋王,他强烈要求国标棋联提高世界棋王争霸战的奖金。如果不按照他的要求提供奖金的话,他就不下棋。在他的大力主张下,他与斯帕斯基的世界棋王争霸战的奖金涨到了100万美元。●继续提高奖金数
俄罗斯棋手卡尔波夫在争取比赛奖金的问题上延续自己的前任菲舍尔的做法。他在位期间,世界棋王争霸战的奖金数额一直在增加。●不给国际棋联1分钱
自从1985年,俄罗斯棋手卡斯帕罗夫登上世界棋王宝座后,他对所有邀请他参加比赛活动的组织者都索要高额出场费,而且还想出了一个不向国际棋联交钱的方法。●人品棋品俱佳
俄罗斯的克拉姆尼克是新闻媒体和同行们公认的人品棋品俱佳的世界棋王。没当上世界棋王前,克拉姆尼克有抽烟的坏习惯,但后来听从教练的建议,果断地戒掉了。克拉姆尼克说:“我认为,作为世界棋王,我现在有义务维护国际象棋的形象。”与前任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不同的是,出生在艺术世家的克拉姆尼克在钱的问题上显得超脱而潇洒,他认为钱是生活的附属品,人万万不能成为钱的奴隶.
当记者需要什么条件吗?
身高相貌方面没有什么大要求,主要看你是到报社还是电视台。我问过的~~~~~
首先就是你需要一个记者证。当你合格拿到记者证你就是一名记者了。
因为记者需要的一些知识和素养在得到记者证的学习中会学到。
工作描述:
记者是在电视、报纸、电台、杂志等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和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有“无冕之王”的桂冠,掌握着话语权,是信息的桥梁。主要工作一般都是——扛着像机,拿着话筒,采访各级领导,走访各级企业,贴近寻常百姓——
寻找新闻线索;
进行现场采访,如各种会议、重大事故、灾难、专题记者招待会等;
撰写新闻稿件;
发送新闻稿件;
如果是电台、电视台的记者还负责后期制作。
记者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吸引住受众的眼球或耳朵。
核心竞争力:
知识要求:记者一般要求有新闻专业本科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而全面的社会知识,应该说,记者的知识储备是没有穷尽的。
技能要求:善于挖掘信息,有良好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和广泛的人际网络,能够打通各种渠道,有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下笔成文、出口成章。有好奇心和应变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
经验要求:具有两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有一定的发稿量和上成的稿件质量,如果有在知名媒体工作的经历,更具竞争力。
职业素养:新闻嗅觉灵敏,腿勤、手勤、脑子灵,有吃苦精神。待人随和,能够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职业现状:
随着各种信息的增加,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记者越来越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上这个职业有着其他职业没有的特殊性,如:它可以让人到处走动,和不同的人交流,增长见识等等,因而吸引着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目前中国有近15万的记者大军。
风险与回报:
激烈的行业竞争,巨大的工作压力,高强度的体力、脑力的付出,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没有空闲陪伴家人,没有许多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半夜三更爬起来赶突发新闻……这都是记者光环背后的真实写照。
通常记者的主要收入是工资+稿费,当然媒体影响力的大小也同样关系到记者的收入高低,在北京,主流媒体记者的月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普通媒体的记者的月收入通常在2000—3000元左右。
职业趋势:
发展路径: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后先从实习记者干起,然后是记者、高级记者。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职业,最终修成正果的只能是一小部分。
转型机会:“写而优则仕”,从记者到编辑似乎是新闻传媒行业很自然的转型,电台的记者还可转向制片人。
三联生活周刊的苗老师,提了好记者的三个条件.其实平常做人,也一样.
第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要有沟通的能力,能听懂别人说什么,还能让别人愿意和你说话;
第三,要对文字有感觉。
另外,还有一句话,可选择用之:什么叫好记者,能迅速掌握情况的就是好记者。而且能互通有无,有协作精神。
许多记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几乎是着魔一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揭露错误行为,此外,伟大的记者还对平衡和公正有兴趣;还有写作能力,很难获得,一旦拥有就会变成本性的一部分。好记者就像台好相机。
许多人都想了解《纽约时报》的传统,这个工作的挑战首先来自于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若要说这份报纸在20世纪的故事,没人比亚瑟.格布(Ar thur Gelb)更合适,该报发行人也这么认为,所以请他写了本回忆录——— 《本地新闻部》(City Room),记录了他在《纽约时报》从送稿员开始,工作45年做到副主编的丰富见闻。1999年退休后,他仍在报社保有办公室,这是身为报社传奇人物得到的礼遇之一。
当地时间5月21日上午,格布在纽约家里接听我的电话,讲述他在《纽约时报》的故事。跟想象中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同,他的声音清晰有力,思路也有条不紊,开场白有点出人意料:“下星期就到我加入《纽约时报》60周年纪念日,我是1944年5月下旬开始工作的,现在已经2004年,5月也快结束,所以就是60年!”
好记者是天生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你在《纽约时报》工作了一辈子,谁是你认识的最有意思的编辑,为什么?
亚瑟.格布(以下简称格布):最有意思的编辑当然是艾比.罗森塔尔(A.M. Rosenthal),起先是个了不起的记者,生来就有报道的本能,他最早是驻纽约城市学院的学生记者。那是所免费学校,主要为欧洲移民的孩子设立。欧洲移民的家境贫寒,希望孩子受教育而有更好的前途。要进这所学校并不容易,高中成绩一定要非常非常出色。罗森塔尔就上了这所学校,还是校报主编,于是《纽约时报》请他担任学生记者——当时我们报社在各大学院都有学生记者,负责报道自己学校的新闻。罗森塔尔做得特别好,结果毕业前几个星期就得到报社的正式职位,而他立即就接受了,也就永远没能毕业!他比我大两岁,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华。不久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他开始报道联合国的新闻,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后来他被派到海外,先是印度,再去波兰,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去了日本,接着就被迫不及待的高级编辑们急召回国任编辑,主管本地新闻部。我作为副手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天才。事实上,他可能是我在报社大楼认识的最有才华的记者和编辑,给我巨大的影响。我差不多是跟随他的步伐一步步晋升,只不过方向不太一样,做记者时,他喜欢国际新闻,而我偏爱文化新闻,所以我成了首席文化记者,再变成文化编辑。然后他让我加入他的本地新闻部做副手。我们的合作非常密切,晋升路径也一样,他总比我早一步。
《21世纪》:你提到报道的本能,这个东西能从应聘者身上看出来吗?
格布:一定能从他文章看出来,包括报道和采访。不过我总觉得许多记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几乎是着魔一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只要有了这种本能,他们就会具备一个伟大记者的重要条件,这就是竭力获得更多信息,完整而彻底地撰写一篇报道,以及追求精确的欲望。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揭露错误行为,这在我认识的许多富有才华的记者看来是很重要的。此外,伟大的记者还对平衡和公正有兴趣,他们想解读事实,但也知道一定要尽量平衡和公正。伟大的报道体现所有这些特点。
还有写作能力,很难获得,一旦拥有就会变成本性的一部分。伟大的记者能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他报道的火灾、罪行或战地情况。好记者就像台好相机。只要回顾照相机和电视普及之前的报道,就会发现,伟大的美国记者对南北战争这样事件的文字报道是如此生动,你马上就能精确看见战场的每个细节,好像真的到了那个地方,跟记者站在一起。
《21世纪》:如你所说,那是照相机和电视普及以前的事,现在技术如此发达,讲究文字报道的报纸会受什么影响,比如说它能跟电视竞争么?
格布:一般报纸不行,但了不起的报纸一定可以,因为最好的电视节目确实可以在报道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们无法长年累月记录世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行分析,展现我们希望了解的某件具体事情的各个方面。电视只是浮光掠影,而且通常偏爱有动作的新闻。比如说战争或灾难,电视当然无人能敌,他们能从现场发送连续的画面,报纸就做不到——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生活》杂志从诺曼底登陆现场发回的照片主要出自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之手,可以说他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压倒了报道登陆情况的纪录片,因为你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士兵的面孔和照片的出色构图。一张照片可以拥有超过纪录片的震撼力,一份伟大的报纸也有能力报道当天发生的全部几百条各种重要新闻并作深入详尽的描述,电视就做不到。电视主要取悦另一个受众群体,跟像《纽约时报》的受众群体相比,他们的层次稍低一点。
《21世纪》:你是不是觉得要做个好编辑就非得有当记者做报道的经验?
格布:当然,毫无疑问!我不相信你能跳过记者这关而照样做个好编辑,若说做个一般编辑大概没问题。你必须有能力了解记者面临的挑战在哪里、怎样克服这些挑战、截稿限期的压力可能造成什么写作问题、怎样解决如何迅速获得事实的问题、怎样从不同渠道获得事实,阻力常常出在收集事实和写出一篇漂亮而没有错误的报道这两方面。这是记者每天的经历,年复一年,只有做过记者才能理解。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可以没做过记者或编辑就教新闻学,也不相信有人可以不做记者而照样成为好编辑。在我当家那会儿绝对不会允许发生这种事。
《21世纪》:你对学校教育有什么看法,学校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个好记者或好编辑么?
格布:从我刚进报社到现在,我认为美国记者当中最伟大也最有文采的写手是梅尔.伯格(Meyer Burger)。他很穷,有很多兄弟姐妹,12岁就要打工帮忙养家,从没受过任何正式教育,但他喜欢看书。他妻子是个教师,帮忙教他。他成了美国报纸最好的写手。所以说不必接受正式教育也可自学成记者。但如果你打算报道特定领域,比如科学或建筑,那就要受这方面的教育。若说综合新闻就不必,但你应该聪明且喜欢看书,有学习的欲望,能自学。如果你喜欢阅读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看莎士比亚和其他伟大作家、历史学家和诗人的著作,同时通过《纽约客》等报刊了解时事,并且具有天生的吸取信息和漂亮表达自己想法的本事,你就一定可以胜任记者的工作。 编辑一定要宽容
《21世纪》:你在书中还提到许多伟大记者的故事,看上去他们似乎很难相处,你作为编辑怎么跟他们打交道,让他们成为一个合作的团队?
格布:所有富有才华的人都是不好相处的!我就从没见过富有才华甚至是天才的写手是好相处的。因为他们总是焦虑不安,渴望得到认可,不喜欢人们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写文章。我也是写手,所以我知道怎样跟他们打交道。就是要对他们好!跟他们聊天、吃午饭,听他们抱怨,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结识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保持关注的态度,赏识他们的才华。我喜欢这样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人总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编辑不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必须宽容,这倒不是说编辑不能严格要求并确定高标准。
《21世纪》:看来编辑跟记者的区别之一就是编辑更加宽容。
格布:是的,编辑可能觉得一个富有才华的记者选错了报道的方向,但他必须非常宽容,设法了解怎样才能把对方拉回正确的轨道。不是所有编辑都是好编辑,确实存在二流编辑。一个伟大的编辑必须拥有丰富的报道经验,同时具备宽容、耐心、理解、愿意倾听和一定的敏感性。他还必须抱有理解和同情,愿意扶植和倾听对方,只有这样记者才会觉得编辑是支持自己的,也就开始尊重编辑的才华和人格,愿意接受编辑要求的改变。
《21世纪》:可你作为日报编辑,面对似乎总是转眼就到的截稿限期,怎么可以在这种压力下保持耐心?
格布:当然了,有时你确实失去耐心。有个例子,当时离截稿期只有几分钟,我本来应该先把稿子签了,下期再做完善,但我太想全面报道这个新闻,以至于提出一个不可能的要求———让记者改写整个报道。结果他在报社写到一半就昏倒了。这就是因为有追求尽善尽美的压力,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自己都是凡人。
《21世纪》: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能团结起来应付压力也很不简单,能不能说这份报纸的成功秘密之一在于它和谐友好的气氛?
格布:这份报纸的成功源于报社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聘请最优秀者的事实。一旦有许多富有才华的人一起工作,就有了鼓舞人心的环境,激励大家全力以赴做到最好。9.11事件爆发时,我们把所有富有才华的记者派到各地进行报道,结果为报纸赢得7个普利策奖,这是大新闻发生的做法。我们有那么多人员储备,只要有大事发生,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华激发才华。一旦发现自己置身一个富有才华的环境,你总会设法展现自己的本事。这就是《纽约时报》可以维持自己成为美国最有影响报纸的原因。它也会漏新闻,在这里或那里摔跤,但它伟大之处在于总是力求完美。 报纸随观念而变
《21世纪》:能不能说说你们报社的文化,主编又是怎样确保继任者了解这种文化并继承下去的?
格布:我接受培训的方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工作那会儿你一次只能走一步,从记者开始,或者像我这样先是做送稿员,然后变成跑治安新闻的记者,了解警察和罪犯都在做什么,从中学习收集必要事实的全部技巧,知道怎样抢在警察前面到达案件现场或从官员嘴里引出真相。治安新闻能让你迅速掌握这些技巧,然后大概可以去跑综合新闻,坐在报社新闻部等编辑给分配任务,什么题目都有可能;下一步你可能得到专门的一条线,比如市政厅线或我跑过的医院线。就这样一步步走上去,直到完全了解这份报纸,它代表的理念成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等你成为编辑,你不仅走过这个过程,了解报道的各个环节,还从与前辈记者的交谈当中学到很多技巧,从他们那里将报社的传统———公正、平衡和精确———继承下来,你就能给记者分配任务,编辑他们的报道,一天比一天做得好,直到你自信可以确定报纸的方向。
《21世纪》:60年来,报纸和新闻行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你觉得《纽约时报》在适应这些变化方面做得怎么样?
格布:这得从头说起。你必须记住《纽约时报》1851年就已经存在。18 96年,田纳西州一个不知名的报纸发行人阿道夫.奥克斯(AdolphOchs)听说《纽约时报》可能破产,就把它买下了,奥克斯是个有理想的报纸发行人,他想改造《纽约时报》成为一份伟大的报纸。比方说他坚定地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要了解世界的变化。所以他把国际新闻放在仅次于头版的位置。这跟当时绝大多数报纸的做法都相反。他还确定了一些具体原则,比如聘请最出色的国际新闻记者,还有最出色的文化评论员,一心创造一份伟大的报纸。这份报纸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基础是如此坚实,以至于如果发生什么变化,只要速度不太快,读者总能跟上和接受。他们可能不喜欢报纸出现的某些新东西,比如新的版块和专栏,但只要做新闻的基本方法没变,就不会有问题。所有这些努力目标都是为了延续早期发行人们奠定的基础。出现变化是因为世界发生变化,报纸要跟着改变。有时可能在某个方向走得太远,但最终报纸会在变化之后稳定下来,我们也会发现它还是原来那份伟大的报纸。
《21世纪》:提到发行人,你在书里还说你们的发行人从不依赖民意调查确定读者究竟需要什么,那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改变?
格布:我说世界在变的意思是指我们的标准在变。我们今天对性的描写要比25年前多一些,还有同性恋和类似艾滋病那样的新疾病。今天显得重要的事以前未必得到重视,比如25年前我们就没写过同性恋,也不太重视女性这个群体的变化。我加入报社那会儿还没黑人记者,女记者也屈指可数,以前犹太人不方便出国……总之世界变了,观念变了,报纸也跟着变了。有时报纸甚至引发改变,比如报纸对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的报道,以及今天我们报道布什政府的方式,就在美国引起震动和改变。有时报纸确实可以通过集中报道某个领域而引发改变。
《21世纪》:你会不会担心报纸或媒体可能变得太强大?
格布:不会,在一个民主社会就不会,因为一份报纸永远不可能变得太强大。让社会保持自由的关键就是报纸,就是信息。如果你不能得到所有信息,就很难维护自己的自由,因为媒体是保障自由的仅有渠道。必须永远存在一份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让记者尽力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有时很难得到这些信息,但报纸应该尽力使用最好的记者。这么做永远不可能使报纸变得太强大,报纸就跟国会或总统一样重要,我们称为“第四权力”,我不知道如果没有报纸我们会怎样,可能非常危险。
刚果(金)
刚果民主共和国(旧称扎伊尔共和国),简称刚果(金)。首都金沙萨。位于非洲大陆中部,大西洋东岸,赤道横贯北部,长约 1300 多 km。南北相距 2190 km,东西相距2110 km,陆地边缘长约 9375 km,东邻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北邻中非、苏丹,西邻安哥拉飞地卡宾达、刚果(布),南邻赞比亚、安哥拉,被称为“架锁国”。面积234.5万km2 ,在非洲仅次于苏丹和阿尔及利亚。
人口5500万,班图族人约占84%。官方语为法语。民族语为刚果语、林加拉语、斯瓦西里语和卢巴语。大部分刚果人信奉泛灵教、基督教,小部分人信奉金邦古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刚果(金)北部属赤道型气候,高温、潮湿、多雨。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两季,旱、雨季交替。东部海拔较高,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为 1500~2000mm。年均气温为27℃。
海岸线37km,沿岸有巴纳纳、博马和马塔迪三港,马塔迪为主要海港,辟有通往北欧、法国、地中海、美国、日本5条定期航线,年吞吐量约为 80多万t。金沙萨恩吉利国际机场连接世界主要大洲,还有金沙萨、卢本巴希、基桑加尼和戈马4个国际机场、35个普通机场和 100多个小机场及起降跑道,设有比利时、喀麦隆、肯尼亚、安哥拉、几内亚和埃塞俄比亚6家外国航空公司办事处,LAC和 CAL 两家国内航空公司,洲际航线约为 2.7 万km,非洲航线约为 1.4万km,国内航线约为 3.9 万km。边境城市迪洛洛连接安哥拉的洛比托,卡莱米可通坦桑尼亚的达斯港,萨卡尼亚连接赞比亚,戈马连接卢旺达,阿鲁连接乌干达,宗戈连接中非共和国,金沙萨的恩戈比拉码头连接刚果(布)的布拉柴维尔。拥有公路 15万km。实际上 85%为土路。铁路长约 5254km,其中金沙萨-马塔迪干线,总长 365km。年设计承运能力为600万t,但目前实际能力仅为 120万t。全国河流总长2.3万km,其中1.5万km可航行150~400t的船只,2785km可航行 800~1000t的船只。
金沙萨(首都)、卢本巴希(加丹加省省会)、基桑加尼(东方省省会)、班顿杜(班顿杜省省会)、戈马(北基伍省省会)、布卡武(南基伍省省会)、金都(马尼埃马省省会)、姆班达卡(赤道省省会)、卡南加(西开赛省省会)、姆布吉~马伊(东开赛省省会)、马塔迪(下刚果省省会)。
人均国民收入127美元。
货币:1998年6月30日,刚果(金)发行新货币——刚果法郎。当时官方比价:1刚郎=10万新扎伊尔,1美元=3 刚郎。因受内战的影响,经济每况愈下。1998年,经济负增长约为-3.5%;1999年,达到-14%,创历史新低。至2001年4月官方比价1美元=53.5刚郎,平行市场比价1美元=230刚郎。通货膨胀率突破500%大关。
14世纪,班图人在刚果河下游建立刚果王国。15至18世纪,葡、荷、英、法、比相继入侵。19世纪,比利时国王将其划为“私人采地”。1956年,民族主义者发动独立起义。1960年6月30日,刚果(利)共和国成立。卡萨武布为第一任总统,卢蒙巴为第一任总理。1965年11月24日,蒙博托执政,成立第二共和国。1971年改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1997年5月17日,卡比拉领导的解盟推翻蒙博托政权,成立第三共和国,更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
中刚外交关系:1961年2月20日中刚建交,同年9月18日两国断交,1972年11月24日复交。
国家元首:总统:约瑟夫·卡比拉。
执政党:解放刚果民主力量联盟(简称:解盟)。
政治制度:根据第三共和国宪法草案,实行参众两院和总统内阁制。
一、矿产资源
刚果(金)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铜(评价时间久远,须重新评价)、钴、金刚石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表1),其他矿产还有石油、天然气、煤、锌、金等。
表1 刚果(金)矿产储量
二、矿业生产
过去刚果(金)矿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5%。近年来刚果(金)受内战影响,矿业生产不稳定,甚至导致某些矿产生产的下降和停滞,1996年以后矿业产值平均每年下降约5%,2000年时矿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997年以来的矿产品产量见表2,其中主要矿产品有原油、铜、钴和金刚石。吉卡矿业是国家最大的矿产生产者,其控制着全国煤、铜、钴和锌的生产。由于内战对生产产生破坏,吉卡矿业从1998年开始采用引入国际风险投资机制参与国家矿产的勘查与生产。
1.石油
据报道(Oil Gas Journal,December,2002),2002年原油产量114.6万t,比2001年的204.55万t下降43.97%。
民主刚果雪佛龙德士古公司(Chevron Texaco,美国50%)、泰考库公司(Teikoku,日本占32.3%)、阿诺卡尔公司(Unocal,美国17.7%)是刚果(金)石油的主要生产者,2001年沿海的8口油井的原油产量约158.3万t,占全国的77.39%。2002年民主刚果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在特士拉油田(Tshiala)开发了1口油井,完成5口油井的编录工作,利布瓦油田(Libwa,1口)、卢卡米油田(Lukami,1口)、米萨托油田(Misato,1口)、GCO油田2口。其主要炼油厂姆安达(Muanda)的生产能力为230万t/a。
估计壳牌公司在刚果河嘴附近油田(1980年开始生产)的剩余储量超过443万t,是东米巴尔(East Mibale)、利阿文达-金卡西(Liawenda-Kinkasi)和姆安达巴纳那(Muanda Banana)3个地区的6个油田。
与刚果(金)合作的其他石油公司,包括日本国家石油公司(Japan National Oil)、加拿大泛非洲能源公司(Pan African Energy)、壳牌-利瑞克斯公司(Shell-Lirex)的勘查和转让权还没有得到政府批准。
表2 刚果(金)矿产产量
2.铜、钴
吉卡矿业(Gecamine)是刚果(金)最主要的铜、钴生产者,2002年产铜19495t,比2001年的20621t下降5.46%;产钴2209t,比2001年的3875t下降42.99%。2002年佛瑞斯特金属集团(Malta Forest Group)、奥托昆普采矿集团(Outukumpu Mining Group)和吉卡矿业参与组成的风险组织卢布姆巴西特瑞尔协会(Societe des Terris de Lubumbashi)产铜1298t,氧化钴1930t。吉卡矿业和佛瑞斯特金属集团参与创建的卢韦希西(Lwishishi)选矿工程,2002年产铜5597t(精矿金属含量),钴5499(精矿金属含量);2001年分别是12236t,5506t;买主是奥托昆普采矿集团(OMG)。社会政治问题、战争、劫掠是矿山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管理差、缺少资金、缺少能源、运输设施陈旧导致矿山超负荷生产。吉卡矿业采取了一些挽救措施,包括关闭亏损工厂,恢复与国际机构的联系等。最近世界银行同意提供4500万美元,助其解决1万名冗余雇员的问题。
其他的主要国有生产者,刚果工业协会的索迪姆科公司(Sodimco)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估计其所属的姆索西(Musoshi)和金森达(Kinsenda)两个铜矿储量240万t,平均品位Cu3%。
美国菲尔德矿产(American Mineral Fields)公司、英美公司(Anglo-American)和吉卡矿业组成的风险组织刚果矿产发展组织(CMD)打算利用科尔韦兹矿山(Kolwezi)的尾矿生产铜和钴,尾矿储量11200万t,平均品位Cu1.48%,Co0.32%,一期工程产能铜4.2万t/a,钴0.7万t/a。
菲尔普斯道奇公司(Phelps Dodge)与澳大利亚BHP公司协议共同承担勘查坦科夫古鲁米(Tenke Fugurume)的工程,估计矿石储量54700万t,平均品位Cu3.5%,Co0.27%,一旦开采,生产能力可达铜10万t/a,钴0.7万t/a。
第一昆藤矿物公司(First Quantum)拥有里卡西(Likasi)和金阿米阿姆布博(Kingamiambo)矿山尾矿坝51%的控制权。计划开发迪库卢西(Dikulushi)铜银矿,估计矿石储量190万t,平均品位Cu8.6%,Ag266g/t。初期送赞比亚的穆夫里拉(Mufulira)选矿厂生产精矿。
3.锌
2002年1月美国菲尔德矿产(American Mineral Fields)公司和因科公司(Zincor)达成一致协议,因科公司是库姆巴资源公司(Kumba,前身是埃斯科公司(Iscor),共同管理恢复基普希(Kipushi)锌矿的生产,该矿1929年开始投产1993年基本停产,1994~2000年平均年产锌1700t。生产能力研究报告表明,产能可达到生产锌精矿10t/a(金属量),寿命20年。矿山1150~1500m水平段矿石储量1700万t,平均品位Zn16.7%,Cu2.23%;1500~1800m水平段矿石储量900万t,平均品位Zn23.3%,Cu1.93%。
4.金
许多地区都有金矿分布,最主要是在上刚果区。政府没有控制金的开采和生产,因为叛军控制国家的东部地区。2002年未见有产量的报道。
过去加拿大班罗资源公司(Banro)控制的萨吉玛公司(1997年成立,包括控制区内金、锡、钽开采权)93%的产权,政府控制7%,控制区面积10271km2,10个允许采矿矿区和47个可转让区。由于战争基伍(Kivu)省布卡武(Bnkavu)西南的金矿包括卡米图加-墨堡(Kamituga-Mobale)、卢圭什瓦(Lugushwa)、纳莫亚(Namoya)、提万兹戛(Twanziga)于1997年被迫关闭。加拿大班罗资源公司提出诉讼,政府败诉,2002年4月18日归还班罗资源公司在卡米图加、卢圭什瓦、纳莫亚、提万兹戛100%的产权,恢复生产30年的惯例。
南非的安格鲁(Anglo)黄金公司和加拿大巴瑞克(Barrick)黄金公司等风险开发公司控制着刚果(金)北部布尼阿(Bunia)地区基罗-莫托(Kilo-Moto)金矿田的57000km2的勘查权,因战争原因2000~2001年没有进行勘查工作。
5.金刚石
据报道(Mining Journal Ltd.,2003),2002年产量2170万ct,比2001年增长19.23%,价值3.96亿美元。
刚果(金)是世界上重要的金刚石生产国之一。最大的金刚石富集区分布在东开赛省的姆布吉-马伊(Mbuji Mayi)到西开赛省的缇西卡帕(Tshikapa)和上刚果区的基桑加尼(Kisangani)。主要开采者米尼尔巴克万伽(Miniere du Bakwanga,简称Miba),国家占80%,比利时西贝卡(Sibeka)公司占20%。Miba开始对恢复森迦矿山35%占有权的谈判,估计该矿拥有3500万ct的储量。另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开采商和经营商。政府最近批准了7个贸易场所,还引入寻找金伯利岩筒的国际规则,开展反对战争地区的走私工作。
6.矿产品贸易
刚果(金)于1971年加入关贸,1995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已同世界(包括中国)44个国家签订了双边经贸协定,参加了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9个地区性组织,还参加了国际锡协和ACP等14个国际和多边经贸组织。主要矿产品贸易对象是美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日本和南非。
三、矿业政策
1.矿业法
刚果(金)政府为进一步促进本国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开采,2002年7月11日颁布了新的矿业法。勘查许可证的主要内容有:
(1)勘查许可证期限2年,可续期3次,每次最多为2年。
(2)一般同一人获得的勘查许可证不得超过20个。
(3)符合下列条件者勘查许可证可续期:①证明上一期勘查期间遵守了有关合约;②提交上一期勘查工作的技术报告、附详细图件和资料;③提交初步的工作及相应的费用计划;④负责官员对技术报告和工作计划的批准书。
(4)在勘查许可证面积范围内,许可证持有人在履行有关条例后有权获得采矿许可证或出让许可证。
采矿许可证的主要内容有:
(1)采矿许可证允许许可证持有人在地面面积已定、深度不限的范围内从事许可证所授予的所有勘探、普查和开采所属矿产资源活动的专届权利。
(2)采矿许可证也授予持证人以从事选矿、冶炼、加工、化学处理等所有一切与矿产有关活动的权利。
(3)采矿许可证期限5年,在前一有效期内履行合法的和规定的义务之后,可续期,续期最多3次,每次期限也是5年。
(4)下列诸种情况不授予采矿许可证:①不执行勘查许可证,或开采许可证所定范围确定的义务;②没有发现可采矿床;③未提交与矿床规模相应的生产和投资计划书、未提交就执行委员会所定开发目标的活动计划书和未确定实施计划的充分的技术和金融手段。
2.鼓励投资法
刚果(金)投资法产生于1986年。此法目前正在修订中。该投资法规定了3项优惠制度:①一般优惠制度。凡投资不少于1000万扎币(金额为旧扎币,下同。根据购买力变化,可作适当调整)的企业,如投资者系外国人,投资总额80%来源国外,投资借款低于70%,可申请享受一般优惠制度,可免交注册比例税或固定税,免交股息所得税(免交期为5年),免交占用地皮税(免交期为5年),免交设备、材料和零配件等进口关税,免交工资税(免税期视雇工人数,1~5年不等),对帮助实现干部当地化的外籍人员,予以免交个人所得税(免交期为5年),对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的出口产品,予以免交出口关税,对设在外省的外商企业,予以免交地方税(免交期为5年)。②协议优惠制度。凡符合上述一般优惠制度规定的投资,如系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投资特别巨大(超过5亿扎币),可申请享受协议优惠制度。刚果(金)给予上述一般优惠待遇外,还可予以减免多种直接、间接税和其他附加税,减免期为10年。详见刚果(金)投资法。
3.税收管理法
刚果(金)视税收政策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少预算赤字。刚果(金)税种大体如下:
直接税:
(1)属物税
①土地税(修订中);②矿区、林区和石油区土地税(待定);③车辆税(修订中)。
(2)所得税
①租房税(35%);②不动产税(20%);③职业活动税。
A.公司利润税(40%)B.自由职业固定税(35%)C.工资所得税(35%)D.外籍人员工资特别税(33%)
间接税:
(1)关税
①进口税5%~30%不等(+进口营业税3%~13%不等+统计税+行情税+罚款等);②出口税0.7%~10%不等(+出口营业税0.25%~3%不等+统计税+罚款)。
(2)营业税
①销售营业税(3%+13%不等);②服务营业税(6%+18%不等);③房建营业税(18%)。
(3)工业促进税
(4)市政税等
4.工商登记法
在刚果(金)组建公司,需要办理下列手续:①在所辖市区公证部门对公司章程进行公证;②在所辖地法院进行商业注册号登记;③对外国公司进行商业注册号登记时,还须在指定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并冻结账户存款;④在公司组建或改组时,需要在政府的每日公报上公布公司章程,缴纳固定税或比例税和登报费;⑤如系股份有限公司,须报请总统批准,并缴纳保证金;⑥在经济工业部办理国家鉴定号;⑦在刚果(金)央行办理进出口商名录登记;⑧在环境保护部等办理环境保护许可证等证书。
5.劳动管理法
刚果(金)劳动法产生于1967年,1989年作了重要修改,条文规定了企业与工人从雇佣到合同完结过程中的关系。劳动法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工资级别;②工人的雇佣和解雇手续;③休假和事假的期限;④中止合同的规定,预先通知的期限;⑤劳动场所的安全;⑥医疗费、交通费、住房津贴。关于工资:刚果(金)政府保护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工人按规定的工资级别领取工资,工头和干部的工资按企业与个人签订的合同执行。工资中不包括应由业主承担的交通费、住房津贴、家庭补助及医疗费用。关于外国人就业:刚果(金)法律明显保护本国人的就业机会。外国人须获得工作证后方能就业。获取工作证的条件繁多,雇主将为获证者支付250美元至750美元不等的税费。关于社会保险,劳动法规定雇主须向社会保险机构登记并缴纳工人退休或事故保证金。保证金为工人月工资的7.5%,其中4.5%由雇主承担,3%由工人自己承担。关于职业培训,雇佣5人以上工人的企业每年必须向国家职业培训学校缴纳一笔保证金作为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的经费。金额为企业上一季度工资总额的1%。
四、重要事件
(1)自从卡比拉执政以来,部族战争不断。1998年8月爆发的战争,先后有7个非洲国家的军队卷入。卢旺达和乌干达分别出兵支持反政府武装“刚果民主联盟”和“刚果解放运动”,而安哥拉、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则出兵支持刚果(金)政府。刚果(金)成为非洲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场所,至今已夺去了大约300万人的生命,200余万人沦为难民。战争同时殃及周边国家,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包括南非在内的许多国家一直在进行外交斡旋,以早日结束这场战争。2002年4月15日,其东北部的兰杜族人和赫马族人为了争夺土地和自然资源再度发生部族冲突。2002年7月22日,在南非副总统祖马的调停下,刚果(金)和卢旺达代表在比勒陀利亚经过5天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是2003年6月东方省伊图里县县府布尼亚市的伦杜和赫马两个部族的民兵再次发生激烈武装冲突。2004年3月27日午夜至28日中午,一伙武装分子突袭了首都金沙萨的多个军事目标,企图发动军事政变。
(2)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中国政府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2003年4月中国首次派遣维和部队赴刚果(金)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3年12月3日中国第二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官兵前去替换第一批维和部队。
(3)2003年3月初刚果(金)政府有关部门在首都金沙萨查获一批走私的核材料。这是4年来第五次查获走私核材料。这批走私核材料不能用来制造核武器,最多只能用于生产放射性“脏弹”,制造放射性污染。情报机构已经采取措施,努力遏制在本土上进行的核材料贩卖活动,尤其是在大城市金沙萨、基桑加尼及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
造成美国硅谷科技界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项调查显示,造成美国硅谷科技界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不公平和不当对待。
位于加州奥克兰市的非盈利组织卡帕社会影响力中心和哈里斯民调机构合作,在全美范围内向2000名受访者发出问卷询问离职原因。受访者在过去3年内主动离开年薪十余万美元、福利待遇良好的科技公司。
问卷内容包括离职原因是否为了寻找更理想的工作场所,是否因为需要照顾子女,是否因为要缩短上班路程等。
37%受访者表示在职场遭遇不公平和不当对待,35%表示为了追求更好的待遇,19%表示因为被其他公司挖角跳槽。
调查还将科技公司因不公平离职的比例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前者占42%,后者为32%。
调查发现,因种族、性别和性取向不同,科技员工的职场体验差别很大。
在白人和亚裔男性为主导的科技公司,少数族裔更容易因不公平和不当对待离职。非裔和拉丁裔男性员工只占员工比例的3%-5%,但离职比例高达40%。
调查还对4种不公平对待统计,包括不公平的人事管理做法、刻板印象、性骚扰和霸凌等。
约四分之一的非裔和拉丁裔员工都在以前的工作中有过刻板印象的体验,是白人和亚裔员工的两倍。
每10名女性中就有1人表示曾受到性骚扰,男女同性恋或其他性取向者,最有可能受到粗鲁、傲慢对待和公开侮辱、霸凌等。
非裔和拉丁裔女性最不容易获得升职。
卡帕社会影响力中心多元化和包容性部门的主管人是华裔女性鲍康如,她曾在2015年对前雇主凯鹏华盈创投顾问公司提起诉讼,指公司对她性别歧视,不给她升迁机会,上司更有性骚扰行为。鲍康如最后败诉。
调查建议科技界在花费巨资追求员工多元化的同时,应重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不同者遭遇不公和不当对待造成人才流失的现状。
做记者怎么样?说说做记者的生活?
提了好记者的三个条件.其实平常做人,也一样.
第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要有沟通的能力,能听懂别人说什么,还能让别人愿意和你说话;
第三,要对文字有感觉。
另外,还有一句话,可选择用之:什么叫好记者,能迅速掌握情况的就是好记者。而且能互通有无,有协作精神。
许多记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几乎是着魔一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揭露错误行为,此外,伟大的记者还对平衡和公正有兴趣;还有写作能力,很难获得,一旦拥有就会变成本性的一部分。好记者就像台好相机。
许多人都想了解《纽约时报》的传统,这个工作的挑战首先来自于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若要说这份报纸在20世纪的故事,没人比亚瑟.格布(Ar thur Gelb)更合适,该报发行人也这么认为,所以请他写了本回忆录——— 《本地新闻部》(City Room),记录了他在《纽约时报》从送稿员开始,工作45年做到副主编的丰富见闻。1999年退休后,他仍在报社保有办公室,这是身为报社传奇人物得到的礼遇之一。
当地时间5月21日上午,格布在纽约家里接听我的电话,讲述他在《纽约时报》的故事。跟想象中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同,他的声音清晰有力,思路也有条不紊,开场白有点出人意料:“下星期就到我加入《纽约时报》60周年纪念日,我是1944年5月下旬开始工作的,现在已经2004年,5月也快结束,所以就是60年!”
好记者是天生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你在《纽约时报》工作了一辈子,谁是你认识的最有意思的编辑,为什么?
亚瑟.格布(以下简称格布):最有意思的编辑当然是艾比.罗森塔尔(A.M. Rosenthal),起先是个了不起的记者,生来就有报道的本能,他最早是驻纽约城市学院的学生记者。那是所免费学校,主要为欧洲移民的孩子设立。欧洲移民的家境贫寒,希望孩子受教育而有更好的前途。要进这所学校并不容易,高中成绩一定要非常非常出色。罗森塔尔就上了这所学校,还是校报主编,于是《纽约时报》请他担任学生记者——当时我们报社在各大学院都有学生记者,负责报道自己学校的新闻。罗森塔尔做得特别好,结果毕业前几个星期就得到报社的正式职位,而他立即就接受了,也就永远没能毕业!他比我大两岁,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华。不久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他开始报道联合国的新闻,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后来他被派到海外,先是印度,再去波兰,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去了日本,接着就被迫不及待的高级编辑们急召回国任编辑,主管本地新闻部。我作为副手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天才。事实上,他可能是我在报社大楼认识的最有才华的记者和编辑,给我巨大的影响。我差不多是跟随他的步伐一步步晋升,只不过方向不太一样,做记者时,他喜欢国际新闻,而我偏爱文化新闻,所以我成了首席文化记者,再变成文化编辑。然后他让我加入他的本地新闻部做副手。我们的合作非常密切,晋升路径也一样,他总比我早一步。
《21世纪》:你提到报道的本能,这个东西能从应聘者身上看出来吗?
格布:一定能从他文章看出来,包括报道和采访。不过我总觉得许多记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几乎是着魔一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只要有了这种本能,他们就会具备一个伟大记者的重要条件,这就是竭力获得更多信息,完整而彻底地撰写一篇报道,以及追求精确的欲望。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揭露错误行为,这在我认识的许多富有才华的记者看来是很重要的。此外,伟大的记者还对平衡和公正有兴趣,他们想解读事实,但也知道一定要尽量平衡和公正。伟大的报道体现所有这些特点。
还有写作能力,很难获得,一旦拥有就会变成本性的一部分。伟大的记者能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他报道的火灾、罪行或战地情况。好记者就像台好相机。只要回顾照相机和电视普及之前的报道,就会发现,伟大的美国记者对南北战争这样事件的文字报道是如此生动,你马上就能精确看见战场的每个细节,好像真的到了那个地方,跟记者站在一起。
《21世纪》:如你所说,那是照相机和电视普及以前的事,现在技术如此发达,讲究文字报道的报纸会受什么影响,比如说它能跟电视竞争么?
格布:一般报纸不行,但了不起的报纸一定可以,因为最好的电视节目确实可以在报道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们无法长年累月记录世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行分析,展现我们希望了解的某件具体事情的各个方面。电视只是浮光掠影,而且通常偏爱有动作的新闻。比如说战争或灾难,电视当然无人能敌,他们能从现场发送连续的画面,报纸就做不到——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生活》杂志从诺曼底登陆现场发回的照片主要出自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之手,可以说他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压倒了报道登陆情况的纪录片,因为你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士兵的面孔和照片的出色构图。一张照片可以拥有超过纪录片的震撼力,一份伟大的报纸也有能力报道当天发生的全部几百条各种重要新闻并作深入详尽的描述,电视就做不到。电视主要取悦另一个受众群体,跟像《纽约时报》的受众群体相比,他们的层次稍低一点。
《21世纪》:你是不是觉得要做个好编辑就非得有当记者做报道的经验?
格布:当然,毫无疑问!我不相信你能跳过记者这关而照样做个好编辑,若说做个一般编辑大概没问题。你必须有能力了解记者面临的挑战在哪里、怎样克服这些挑战、截稿限期的压力可能造成什么写作问题、怎样解决如何迅速获得事实的问题、怎样从不同渠道获得事实,阻力常常出在收集事实和写出一篇漂亮而没有错误的报道这两方面。这是记者每天的经历,年复一年,只有做过记者才能理解。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可以没做过记者或编辑就教新闻学,也不相信有人可以不做记者而照样成为好编辑。在我当家那会儿绝对不会允许发生这种事。
《21世纪》:你对学校教育有什么看法,学校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个好记者或好编辑么?
格布:从我刚进报社到现在,我认为美国记者当中最伟大也最有文采的写手是梅尔.伯格(Meyer Burger)。他很穷,有很多兄弟姐妹,12岁就要打工帮忙养家,从没受过任何正式教育,但他喜欢看书。他妻子是个教师,帮忙教他。他成了美国报纸最好的写手。所以说不必接受正式教育也可自学成记者。但如果你打算报道特定领域,比如科学或建筑,那就要受这方面的教育。若说综合新闻就不必,但你应该聪明且喜欢看书,有学习的欲望,能自学。如果你喜欢阅读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看莎士比亚和其他伟大作家、历史学家和诗人的著作,同时通过《纽约客》等报刊了解时事,并且具有天生的吸取信息和漂亮表达自己想法的本事,你就一定可以胜任记者的工作。 编辑一定要宽容
《21世纪》:你在书中还提到许多伟大记者的故事,看上去他们似乎很难相处,你作为编辑怎么跟他们打交道,让他们成为一个合作的团队?
格布:所有富有才华的人都是不好相处的!我就从没见过富有才华甚至是天才的写手是好相处的。因为他们总是焦虑不安,渴望得到认可,不喜欢人们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写文章。我也是写手,所以我知道怎样跟他们打交道。就是要对他们好!跟他们聊天、吃午饭,听他们抱怨,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结识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保持关注的态度,赏识他们的才华。我喜欢这样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人总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编辑不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必须宽容,这倒不是说编辑不能严格要求并确定高标准。
《21世纪》:看来编辑跟记者的区别之一就是编辑更加宽容。
格布:是的,编辑可能觉得一个富有才华的记者选错了报道的方向,但他必须非常宽容,设法了解怎样才能把对方拉回正确的轨道。不是所有编辑都是好编辑,确实存在二流编辑。一个伟大的编辑必须拥有丰富的报道经验,同时具备宽容、耐心、理解、愿意倾听和一定的敏感性。他还必须抱有理解和同情,愿意扶植和倾听对方,只有这样记者才会觉得编辑是支持自己的,也就开始尊重编辑的才华和人格,愿意接受编辑要求的改变。
《21世纪》:可你作为日报编辑,面对似乎总是转眼就到的截稿限期,怎么可以在这种压力下保持耐心?
格布:当然了,有时你确实失去耐心。有个例子,当时离截稿期只有几分钟,我本来应该先把稿子签了,下期再做完善,但我太想全面报道这个新闻,以至于提出一个不可能的要求———让记者改写整个报道。结果他在报社写到一半就昏倒了。这就是因为有追求尽善尽美的压力,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自己都是凡人。
《21世纪》: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能团结起来应付压力也很不简单,能不能说这份报纸的成功秘密之一在于它和谐友好的气氛?
格布:这份报纸的成功源于报社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聘请最优秀者的事实。一旦有许多富有才华的人一起工作,就有了鼓舞人心的环境,激励大家全力以赴做到最好。9.11事件爆发时,我们把所有富有才华的记者派到各地进行报道,结果为报纸赢得7个普利策奖,这是大新闻发生的做法。我们有那么多人员储备,只要有大事发生,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华激发才华。一旦发现自己置身一个富有才华的环境,你总会设法展现自己的本事。这就是《纽约时报》可以维持自己成为美国最有影响报纸的原因。它也会漏新闻,在这里或那里摔跤,但它伟大之处在于总是力求完美。 报纸随观念而变
《21世纪》:能不能说说你们报社的文化,主编又是怎样确保继任者了解这种文化并继承下去的?
格布:我接受培训的方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工作那会儿你一次只能走一步,从记者开始,或者像我这样先是做送稿员,然后变成跑治安新闻的记者,了解警察和罪犯都在做什么,从中学习收集必要事实的全部技巧,知道怎样抢在警察前面到达案件现场或从官员嘴里引出真相。治安新闻能让你迅速掌握这些技巧,然后大概可以去跑综合新闻,坐在报社新闻部等编辑给分配任务,什么题目都有可能;下一步你可能得到专门的一条线,比如市政厅线或我跑过的医院线。就这样一步步走上去,直到完全了解这份报纸,它代表的理念成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等你成为编辑,你不仅走过这个过程,了解报道的各个环节,还从与前辈记者的交谈当中学到很多技巧,从他们那里将报社的传统———公正、平衡和精确———继承下来,你就能给记者分配任务,编辑他们的报道,一天比一天做得好,直到你自信可以确定报纸的方向。
《21世纪》:60年来,报纸和新闻行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你觉得《纽约时报》在适应这些变化方面做得怎么样?
格布:这得从头说起。你必须记住《纽约时报》1851年就已经存在。18 96年,田纳西州一个不知名的报纸发行人阿道夫.奥克斯(AdolphOchs)听说《纽约时报》可能破产,就把它买下了,奥克斯是个有理想的报纸发行人,他想改造《纽约时报》成为一份伟大的报纸。比方说他坚定地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要了解世界的变化。所以他把国际新闻放在仅次于头版的位置。这跟当时绝大多数报纸的做法都相反。他还确定了一些具体原则,比如聘请最出色的国际新闻记者,还有最出色的文化评论员,一心创造一份伟大的报纸。这份报纸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基础是如此坚实,以至于如果发生什么变化,只要速度不太快,读者总能跟上和接受。他们可能不喜欢报纸出现的某些新东西,比如新的版块和专栏,但只要做新闻的基本方法没变,就不会有问题。所有这些努力目标都是为了延续早期发行人们奠定的基础。出现变化是因为世界发生变化,报纸要跟着改变。有时可能在某个方向走得太远,但最终报纸会在变化之后稳定下来,我们也会发现它还是原来那份伟大的报纸。
《21世纪》:提到发行人,你在书里还说你们的发行人从不依赖民意调查确定读者究竟需要什么,那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改变?
格布:我说世界在变的意思是指我们的标准在变。我们今天对性的描写要比25年前多一些,还有同性恋和类似艾滋病那样的新疾病。今天显得重要的事以前未必得到重视,比如25年前我们就没写过同性恋,也不太重视女性这个群体的变化。我加入报社那会儿还没黑人记者,女记者也屈指可数,以前犹太人不方便出国……总之世界变了,观念变了,报纸也跟着变了。有时报纸甚至引发改变,比如报纸对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的报道,以及今天我们报道布什政府的方式,就在美国引起震动和改变。有时报纸确实可以通过集中报道某个领域而引发改变。
《21世纪》:你会不会担心报纸或媒体可能变得太强大?
格布:不会,在一个民主社会就不会,因为一份报纸永远不可能变得太强大。让社会保持自由的关键就是报纸,就是信息。如果你不能得到所有信息,就很难维护自己的自由,因为媒体是保障自由的仅有渠道。必须永远存在一份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让记者尽力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有时很难得到这些信息,但报纸应该尽力使用最好的记者。这么做永远不可能使报纸变得太强大,报纸就跟国会或总统一样重要,我们称为“第四权力”,我不知道如果没有报纸我们会怎样,可能非常危险。
卡帕待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卡帕公司福利待遇、卡帕待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